zookeeper
一、Zookeeper
1、什么是Zookeeper
Zookeeper是一种分布式协调服务,用于管理大型主机。在分布式环境中协调和管理服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Zookeeper通过其简单的架构和API解决了这个问题。Zookeeper能让开发人员专注于核心应用程序逻辑,而不必担心应用程序的分布式特性。
2、Zookeeper的应用场景
在分布式系统中,需要有zookeeper作为分布式协调组件,协调分布系统中的状态
- 分布式锁
zk在实现分布式锁上,可以做到强一致性,关于分布式锁,在ZAB协议中介绍
无状态化的实现
二、搭建Zookeeper服务器
1、zoo.conf配置文件说明
1 | # zookeeper时间配置中的基本单位 (毫秒) |
2、Zookeeper服务器的操作命令
重命名conf中的文件zoo_sample.cfg->zoo.conf
重庆zk服务器
1 | ./bin/zkServer.sh start ../conf/zoo.cfg |
查看zk服务器的状态:
1 | ./bin/zkServer.sh status ../conf/zoo.cfg |
停止服务器:
1 | ./bin/zkServer.sh stop ../conf/zoo.cfgs |
三、Zookeeper内部的数据模型
1、zk是如何保存数据的
zk中的数据是保存在节点上,节点就是znode,多个znode之间构成一棵树的目录结构。
Zookeeper的数据模型是什么样子?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树,同时也很想文件系统的目录
树是由节点所组成,Zookeeper的数据存储也同样是基于节点,这种节点叫做Znode,但是不同于树的节点,Znode的引用方式是路径引用,类似于文件路径:
1 | /动物/猫 |
这样的层级结构,让每一个Znode的节点拥有唯一的路径,就像命名空间一样对不同信息做出清晰的隔离。
2、zk中的znode是什么样的数据结构
zk中的znode包含了四个部分
data:保存数据
acl:权限
- c:create 创建权限,允许在该节点下创建子节点
- w:write 更新权限,允许更新该节点的数据
- r:read 读取权限,允许读取该节点的内容以及子节点的列表信息
- d:delete 删除权限,允许删除该节点的子节点信息
- a:admin 管理者权限,允许对该节点进行acl权限设置
stat:描述当前znode的元数据
child:当前节点的子节点
3、zk中节点znode的类型
- 持久节点:创建出的节点,在会话结束后依然存在。保存数据
- 持久序号节点:创建出的节点,根据先后顺序,会在节点之后带上一个数值,越后执行数值越大,适用于分布式锁的应用场景-单调递增
- 临时节点:
临时节点是在会话结束后,自动删除的,通过这个特性,zk可以实现服务注册与发现的效果。
临时序号节点:跟持久序号节点相同,适用于临时的分布式锁
Container节点(3.5.3版本新增):Container容器节点,当容器中没有任何子节点,该容器节点会被zk定期删除
TTL节点:可以指定节点的到期时间,到期后被zk定期删除。只能通过系统配置
zookeeper.extendedTypeEnablee=true开启
4、zk的数据持久化
zk的数据是运行在内存中,zk提供了两种持久化机制:
- 事务日志
zk把执行的命令以日志形式保存在dataLogDir指定的路径中的文件中(如果没有指定dataLogDir,则按照dataDir指定的路径)。
数据快照
zk会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做一次内存数据快照,把该时刻的内存数据保存在快照文件中。
zk通过两种形式的持久化,在恢复时线恢复文件中的数据到内存中,再用日志文件中的数据做增量恢复,这样恢复的速度更快。
四、Zookeeper客户端(zkCli)的使用
1、多节点类型创建
创建持久节点
create path [data] [acl]
创建持久序号节点
create -s path [data] [acl]
创建临时节点
create -e path [data] [acl]
创建临时需要节点
create -e -s path [data] [acl]
创建容器节点
create -c path [data] [acl]
2、查询节点
普通查询
ls [-s -R] path
-s 详细信息
-R 当前目录和子目录中的所有信息
查询节点相关信息
- cZid:创建节点的事务ID
- mZid:修改节点的事务ID
- pZid:添加或删除子节点的事务ID
- ctime:节点创建的时间
- mtime:节点最近修改的时间
- dataVersion:节点内数据的版本,每更新一次数据,版本会+1
- aclVersion:此节点的权限版本
- ephemeralOwner:如果当前节点是临时节点,该值是当前节点所有者的session id。如果节点不是临时节点,则该值为零
- dataLength:节点内数据的长度
- numChildren:该节点的子节点个数
查询节点的内容
get [-s] path
-s 详细信息
3、删除节点
普通删除
乐观锁删除
delete [-v] path
-v 版本
deleteall path [-b batch size]
4、权限设置
注册当前会话的账户和密码:
1
addauth digest xiaowang:123456
创建节点并设置权限(指定该节点的用户,以及用户所拥有的权限)
1
create /test-node abcd auth:xiaowang:123456:cdwra
在另一个会话中必须先使用账户密码,才能拥有操作节点的权限
五、Curator客户端的使用
1、Curator介绍
Curator是Netflix公司开源的一套zookeeper客户端框架,Curator是对Zookeeper支持最好的客户端框架。Curator封装了大部分Zookeeper的功能,比如Leader选举、分布式锁等,减少了技术人员在使用Zookeeper时的底层细节开发工作。
2、引入依赖
- 引入依赖
1 | <!--Curator--> |
- application.properties
1 | 配置curator基本连接信息 |
- 注入配置Bean
1 |
|
- 注入CuratorFramwork
1 | //引用配置类 |
3、创建节点
1 |
|
4、获得节点数据
1 |
|
5、修改节点数据
1 |
|
6、创建节点同时创建父节点
1 |
|
7、删除节点
1 |
|
六、zk实现分布式锁
1、zk中锁的种类
- 读锁(共享锁):大家都可以读。上锁前提:之前的锁没有写锁。
- 写锁(排他锁):只有的到写锁的才能写。上锁前提:之前没有任何锁。
2、zk如何上读锁
创建一个临时序号节点,节点的数据是read,表示读锁
获取当前zk中序号比自己小的所有节点
判断最小节点是否是读锁
- 如果不是读锁的话,则上锁失败,为最小节点设置监听。等待阻塞,zk的watch机制会当最小节点发送变化时通知当前节点,再执行第二步的流程。
- 如果是读锁的话则上锁成功。
3、zk如何上写锁
- 创建一个临时序号节点,节点的数据是write,表示写锁
- 获取zk中所有的子节点
- 判断自己是否是最小的节点:
- 如果是,则上写锁成功
- 如果不是,说明前面还有锁,则上锁失败,监听最小节点,如果最小节点有变化,则再执行第二步。
4、羊群效应
如果上述的上锁方式,只有节点发生变化,就会触及其他节点的监听事件,这样对zk的压力非常大,而羊群效应,可以调整成链式监听。解决这个问题。
5、Curator实现读写锁
- 获取读锁
1 |
|
- 获取写锁
1 |
|
七、zk的Watch机制
1、Watch机制介绍
我们可以把Watch理解成是注册在特定Znode上的触发器。当这个Znode发生改变,也就是调用了create,delete,setData方法的时候,将会触发Znode上注册的对应事件,请求Watch的客户端会收到异步通知。
具体交互过程如下:
- 客户端调用getData方法,watch参数是true。服务端接到请求,返回节点数据,并且在对应的哈希表里插入被Watch的Znode路径,以及Watcher列表。
- 当被Watch的Znode已删除,服务端会查找哈希表,找到该Znode对应的所有Watcher,异步通知客户端,并且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key-value。
客户端使用了NIO通信模式监听服务端的调用。
2、zkCli客户端使用Watch
1 | create /test date |
3、Curator客户端使用Watch
1 |
|
八、Zookeeper集群实战
1、Zookeeper集群角色
Zookeeper集群中的节点有三种角色
- Leader:处理集群的所有事务请求,集群中只有一个Leader
- Follower:只能处理读请求,参与Leader选举
- Observer:只能处理读请求,提升集群读的性能,但不能参与Leader选举
2、集群搭建
搭建4个节点,其中一个节点为Observer
创建4个节点的myid,并设值
在/us r/local/zookeeper中创建一下四个文件
1 | /usr/local/zookeeper/zkdata/zk1# echo 1 > myid |
- 编写4个zoo.cfg
1 | # The number of milliseconds of each tick |
- 启动4台Zookeeper
1 | ./bin/zkServer.sh status ./conf/zoo1.cfg |
3、连接Zookeeper集群
1 | ./bin/zkCli.sh -server 192.168.200.128:2181,192.168.200.128:2182,192.168.200.128:2183 |
九、ZAB协议
1、什么是ZAB协议
zookeeper作为非常重要的分布式协调组件,需要进行集群部署,集群中会以一主多从的形式进行部署。
zookeeper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,使用了ZAB(Zookeeper Atomic Broadcast)协议,这个协议解决了Zookeeper的崩溃和主从数据同步的问题。
2、ZAB协议定义的四种节点状态
- Looking:选举状态
- Following:Following节点(从节点)所处的状态
- Leading:Leader节点(主节点)所处的状态
- Observing:观察者节点所处的状态
3、集群上线Leader选举过程
Zookeeper集群中的节点在上线时,将会进入到Looking状态,也就是Leader的状态
4、崩溃恢复时的Leader选举
Leader建立完后,Leader周期性地不断向Follower发送心跳(ping命令,没有内容的socket)。当Leader崩溃后,Follower发现socket通道已关闭,于是Follower开始进入到Looking状态,重新回到Leader选举状态,此时集群不能对外提供服务。
5、注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
6、Zookeeper中的NIO与BIO的应用
- NIO
- 用于被客户端连接的2181端口,使用的是NIO模式与客户端建立连接
- 客户端开启Watch时,也使用NIO,等待Zookeeper服务器的回调
- BIO
- 集群在选举时,多个节点之间的投票通信端口,使用BIO进行通信
十、CAP理论
2000年7月,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Eric Brewer教授在ACM PODC会议上提出CAP猜想。2年后,麻省理工学院的Seth Gilbert和 Nancy Lynch 从理论上证明了CAP。之后,CAP理论正式成为分布式计算领域的公认定理。
1、CAP理论
CAP理论为:一个分布式系统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一致性(Consistency)、可用性(Availability)和分区容错性(Partition tolerance)这三项中的两项。
- 一致性(Consistency)
一致性指”all nodespsee the same data at the same time”,即更新操作成功并返回客户端完成后,所有节点在同一时间的数据完全一致。
一致性分为强一致性、弱一致性和最终一致性。
- 强一致性:当更新操作完成之后,任何多个后续进程或者线程的访问都会**返回最新的更新过的值,直到这个数据被其他数据更新为止
- 弱一致性: 系统并不保证进程或者线程的访问都会返回最新更新过的值。系统在数据写入成功之后,不承诺立即可以读到最新写入的值,也不会具体的承诺多久之后可以读到。甚至不能保证可以访问到。
- 最终一致性: 最终一致性也是弱一致性的一种,它无法保证数据更新后,所有后续的访问都能看到最新数值,而是需要一个时间,在这个时间之后可以保证这一点(就是在一段时间后,节点间的数据会最终达到一致状态),而在这个时间内,数据也许是不一致的,这个系统无法保证强一致性的时间片段被称为「不一致窗口」。不一致窗口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很多因素,比如备份数据的个数、网络传输延迟速度、系统负载等。
- 可用性(Availability)
可用性指”Reads and writes always success”,即服务一直可用,而且是正常响应时间。
好的可用性主要是指系统能够很好的为用户服务,不出现用户操作失败或者访问超时等用户体验不好的情况。
- 分区容错性(Partition tolerance)
分区容错性指”the system continues to operate despite arbitrary message loss or failure of part of the system”,即分布式系统在遇到某节点或网络分区故障的时候,仍然能够对外提供满足一致性或可用性的服务。一一避免单点故障,就要进行冗余部署,冗余部署相当于是服务的分区,这样的分区就具备了容错性。
2、CAP权衡
通过CAP理论,我们知道无法同时满足一致性、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这三个特性,那要舍弃哪个呢?
对于多数大型互联网应用的场景,主机众多、部署分散,而且现在的集群规模越来越大,所以节点故障、网络故障是常态,而且要保证服务可用性达到N个9,即保证P和A,社区C(退而求其次保证最终一致性)。虽然某些地方会影响客户体验,但没达到造成用户流程的严重程度。
对于涉及到钱财这样不能有一丝让步的场景,C必须保证。网络发生故障宁可停止服务,这是保证CA,舍弃P。
还有一种是保证CP,舍弃A。例如网络故障是只读不写。孰优孰略,没有定论,只有根据场景定夺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3、BASE理论
eBay的架构师Dan Pritchett源于对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实践总结,在ACM上发表文章提出BASE理论,BASE理论是对CAP理论的延伸,核心思想是即使无法做到强一致性《Strong Consistency,CAP的一致性就是强一致性),但应用可以采用适合的方式达到最终一致性(Eventual Consitency) 。
基本可用性(Basiclly Available)
基本可用是指分布式系统在出现故障的时候,运行损失部分可用性,即保证核心可用
电商大促时,为了应对访问量激增,部分用户可能会被引导到降级页面,服务层面也可能只提供降级服务。这就是损失部分可用性的体现。
软状态(Soft State)
软状态是指允许系统存在中间状态,而该中间状态不会影响系统整体可用性。分布式存储中一般一份数据至少会有三个副本,允许不同节点间副本同步的延时就是软状态的体现。mysql replication的异步复制也是一种体现。
最终一致性(Eventual Consistency)
最终一致性是指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副本经过一定时间后,最终达到一致的状态。弱一致性和强一致性相反,最终一致性是弱一致性的一种特殊情况。
4、Zookeeper追求的一致性
Zookeeper在数据同步时,追求的并不是强一致性,而是顺序一致性(事务id的单调递增)。